讲到中白关系,很多人第一反应也许是:“这个国家在东欧还蛮特别的,究竟和中国走得有多近?”
但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访华时公开反思的那番话,颇能说明一切:“我们最大的错误,是未及时借鉴中国经验。”
这番表态不仅是对苏联解体后战略选择的深刻检讨,也揭示了中白关系从建立到日渐紧密的内在逻辑,更昭示出中国发展模式对于诸多新兴经济体的启迪价值。
1991年苏联解体后,“何去何从”成了许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共同面临的命题。
白俄罗斯开始时主动向西方伸出橄榄枝,希望借助外部资源拉动经济增长。
可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,政治干预和经济承诺纷纷落空,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让白俄陷入更深的被动。
如果当时能像中国那样稳扎稳打,做好宏观调控和渐进式改革,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从欧盟的持续制裁到白俄国内经济的接连受挫,西方合作留下的并不是预期中的繁荣,而是难以摆脱的政治干预。
卢卡申科在多次公开演讲中提到“美国的遏制”与“中国的协助”形成鲜明对比,也让白俄最终下定决心重新审视初心,逐渐转向更独立、自主的外交选择。
在新的坐标系下,中白关系开始跑出了“加速度”,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中白工业园的建设。
这个被称为“一带一路”标志性项目的工业园,不仅带来了超过6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,还显著促进了白俄GDP的成长。
以往只能依赖跨境运输获取有限收入的白俄,现在开始在产业升级方面尝到甜头。
中欧班列的开通与过境,也让白俄从“通道经济”迈向了“产业经济”层面。
在国际舞台上两国同样有着共同声音,无论是在联合国或是其他多边平台,双方都多次对“以对话代替对抗”“以互鉴替代排斥”的立场表示支持。
白俄对中国“全球发展倡议”进行声援,中国也多次在敏感外交场合力挺白俄的主权完整,事实证明,“不干涉他国内政、尊重国家主权”的原则不仅是政治口号,更是中白相互支持的务实体现。
提起中国经验,许多国家会提出“是否适合本国国情”,而白俄对于“中国渐进式改革”的学习显得尤为活跃。
在国家层面,它效仿中国设立经济特区,试图在引入外资的同时牢牢守住对关键产业的把控权。
在外交层面,则越来越讲求不盲目跟风、不轻易被大国裹挟,更强调“合作要对等、伙伴要平等”,也渐渐在国际社会上找到更稳定的立足方式。
白俄总统卢卡申科甚至将自己最小的儿子送到中国留学,“这是国与民的双向流动”。
他似乎想用最直接的方式让下一代感受中国的氛围,究其背后,既有对白俄未来发展的考量,也包含对白中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期待。
为什么白俄在经历了与西方合作的幻灭后,选择和中国越走越近?
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,前者由衷希望摆脱对单一外部力量的过度依赖,寻求一种更灵活、更独立的生存战略。
而在这个过程中,中国通过“一带一路”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等倡议,也为众多资源不算丰富、体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大国博弈的第三种道路:既能与全球化接轨,又能保有自己的独立选择权。
当卢卡申科说出那句“中国强,则白俄罗斯强”时,这不仅是对双边关系的赞誉,也是一种全新世界观的折射:以自主性抵御霸权、以互鉴性超越对抗。
2025-03-22 21:28:18
2025-03-23 21:26:39